NEWS

資訊分享

臺灣空氣污染

台灣空氣汙染,主要分作由境內產生(如工廠及發電廠)及境外移入(如中國大陸)兩者。其中PM2.5汙染有66%出自國內[1]台灣的地形也是惡化台灣空氣汙染的重要因素。比如:中華民國的首都台北市及人口最多的城市新北市被群山環繞;其他台灣西部沿海的城市及工業區的東邊(例如: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)則是高聳連綿的中央山脈等,容易在冬天的時候阻擋東北季風吹散中南部空氣中的懸浮微粒。[2]台灣的空氣汙染早已存在,然而在早期,PM2.5的微粒常被當成,直到2015年左右,民眾才逐漸意識其問題與嚴重性。[3]

臺灣台中火力發電廠目前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燃煤發電廠,常被認為是臺灣中部空氣污染源

2010年4月15日,從台北市的市郊鳥瞰市區。

空氣品質新指標(AQI)指標分六等級,分別是良好的綠色、普通的黃色、對敏感族群不健康的橘色、對所有族群不健康的紅色、非常不健康的紫色和危害的褐色;中南部冬季汙染物,主要是細懸浮微粒PM2.5

二○一六年十二月,環保署修改空氣品質預報的標準,從原本的「細懸浮微粒PM2.5指標」改成「AQI」,其中,爭議最大的便是過去PM2.5濃度超過大於七十微克/立方公尺就算「紫爆」;但新修的指標,卻是提升到一五○微克/立方公尺才會達到。

根據環保署統計,自2016年十二月實施空氣品質新指標以來到2017月2月20日期間,南部地區空氣品質達到「不良橘」以上的天數,八十天中有七十六天,另有四天是普通,沒有任何一天是良好,不健康天數達九成五[4] ;中部地區八十天中,也有卅七天達到不健康的「不良橘」,空汙天數達到百分之四十六;北部地區八十天中有十二天「不良橘」以上天數。[4]

 

文章出處:維基百科